孟子(前 372—前 289),名轲,字子舆。战国时期鲁国人,鲁国庆父后裔。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。著有《孟子》一书。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,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,有“亚圣”之称,与孔子合称为“孔孟”。其核心思想是“仁义”,主张实行仁政,强调“民贵君轻”,重视民心向背,在人性问题上提出“性善论”。
《孟子》
《孟子》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写而成。与《论语》一样,《孟子》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,但它比《论语》又有明显的发展。《论语》的文字简约、含蓄,《孟子》却有许多长篇大论,气势磅礴,议论尖锐、机智而雄辩。如果说《论语》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,那么《孟子》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,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代表作品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
写作背景 同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
思想内容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,通过对“天时”“地利”“人和”三个条件的比较,阐述了“人和”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。由此,再加引申,推出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”的论断,阐明了施行“仁政”的必要性。
文中名句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,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恒过然后能改,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,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写作背景 选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战国时期,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,为了求得生存,乃至建立霸业,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。面对这种现实,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。
思想内容 文中先以六个出身低微、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“大任”的显贵人物为例,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,才能成就大事,并由此引申,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,最后得出“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”的结论。本文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,显得水到渠成。
文中名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鱼我所欲也
鱼,我所欲也 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我所欲也 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 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 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写作背景 《鱼我所欲也》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
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文中名句 鱼,我所欲也 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生,亦我所欲也 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寡人之于国也
梁惠王曰 :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,移其粟于河内 ;河东凶亦然。察邻国之政,无如寡人之用心者。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”
孟子对曰 :“王好战,请以战喻。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或
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以五十步笑百步,则何如?”
曰 :“不可!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
曰 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
“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 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 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
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;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;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;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
“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,人死,则曰 :‘非我也,岁也。’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?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”
写作背景 《寡人之于国也》是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中的一个经典篇章。战国争雄的时代,孟子来到魏,劝说梁惠王实行仁政。
思想内容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“民不加多”的原因,并结合自己的“仁政”“民本”的思想提出解决“民不加多”问题的具体措施。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“仁政”“民本”思想,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。
文中名句 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;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;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;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
《孟子》其他名句
1.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。
【译文】不用圆规和曲尺,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。
2.人有不为也,而后可以有为。
【译文】人要有所不为,才能有所为。
3.其进锐者,其退速。
【译文】前进太猛的人,后退也会快。
4.仁者无敌。
【译文】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。
5.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 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
【译文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,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;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,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。
6.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。
【译文】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。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,就会胡作非为,违法乱纪,什么事都干得出来。
7.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 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 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
【译文】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,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 ;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,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 ;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,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。
8.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 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【译文】尊敬我的长辈,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;爱护自己的晚辈,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。
9.贤者在位,能者在职。
【译文】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,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。
10.尊贤使能,俊杰在位。
【译文】尊重有道德的人,使用有能力的人,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。
11.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
【译文】百姓最为重要,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,君主为轻。
12.人皆可以为尧舜。
【译文】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。
13.夫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 ;家必自毁,而后人毁之 ;国必自伐,而后人伐之。
【译文】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,别人才侮辱他 ;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,别人才毁坏它 ;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,别人才讨伐它。
14.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。
【译文】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。
15.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。
【译文】君子不抱怨天,不责怪人。
16.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
【译文】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,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,威武不能屈我的节,这样才叫做大丈夫。
17.自暴者,不可与有言也 ;自弃者,不可与有为也。
【译文】自己损害自己的人,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;自己抛弃自己(对自己极不负责任)的人,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。
18.养心莫善于寡欲。
【译文】修养内心的办法,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。
19.恭者不侮人,俭者不夺人。
【译文】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,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。
20.爱人者,人恒爱之 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
【译文】爱别人的人,会受到别人的爱 ;尊敬别人的人,会受到别人的尊敬。
21.不挟长,不挟贵,不挟兄弟而友。
【译文】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,不仗恃自己的地位高,不依仗自己的兄弟们富贵。
22.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,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。
【译文】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 ;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。
23.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 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 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
【译文】君子有三种乐处,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。父母都健康,兄弟没灾患,是第一种乐趣 ;抬头无愧于天,低头无愧于人,是第二种乐趣 ;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,是第三种乐趣。
24.不耻不若人,何若人有?
【译文】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,怎么能赶上别人呢?
25.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
【译文】穷困便独善其身,得志便兼善天下。
26. 尽信《书》,不如无《书》。
【译文】完全相信《书》(原文指《尚书》),那还不如没有《书》。
引申义 :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,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,不能完全相信它,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。